廣州
會展業存在的問題
問:中國或廣州的會展業存在那些問題,尤其系法律方面?
答:會展經濟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瑞士日內瓦,德國漢諾威、慕尼黑,美國芝加哥、紐約,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英國倫敦,以及新加坡和香港都以成為世界著名的“展覽城”。而我國的會展經濟則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發展,近幾年迅速崛起的新興經濟模式。所謂會展經濟,即通過舉辦大型會議、展覽活動,帶來源源不斷的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直接推動商貿、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商機,吸引投資,進而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一個以會展活動為核心的經濟群體。在我國,會展業被稱為“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并被經濟學家與旅游業、房地產業一起并稱為三大新經濟產業。目前,我國的會展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數量、規模正以每年20%的平均速度遞增。
第一、會展經濟的積極作用
會展經濟的發展是第三產業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標志,是現代城市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有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較強的經濟聯動作用。會展業不僅自身市場巨大,而且對國家、地區的服務、旅游、餐飲、通信、住宿、廣告、交通等經濟部門的發展有非常強的關聯帶動作用。據專家推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意即,舉辦會展本身的利潤可達10%,但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利潤可達90%。每年兩次的廣交會,帶動了廣州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展期間,廣州市酒店客商入住率達90%以上,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萬外商云集廣州,僅出租車的日收入就比平日激增300萬元左右。會展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單就展覽本身來說,據測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再加上會展業對其他行業的帶動,更為人們增加了就業機會,如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促使了整個云南旅游業的火爆發展,進而帶動了相關行業的40-50萬人就業。另據統計,香港每年會展業,大約可為香港提供90000個就業機會。
(二)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會展業是一種高收入、高盈利的行業。據英聯邦展覽會聯合會的調查,對參展企業而言,企業通過一般渠道找到客戶的成本為219英鎊,而通過會展尋找到客戶的成本僅為25%;對會展組織方而言,會展利潤一般超過25%,有的甚至高達50%。根據國際展覽業權威人士估算,國際展覽業的產值約占世界各國GDP總和的1%,如果加上其他相關行業從展覽中的獲益,展覽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則達到8%的水平。目前,全球每年國際性會展總開銷達2800多億美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據統計,美國一年舉辦200多個商業展覽會,經濟效益達38億美元。在我國國內,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3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120多億人民幣。
(三)促進城市改善設施,提高城市知名度。
會展業,尤其是國際會展業的發展,需要城市在交通運輸、酒店服務等各方面優先發展,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美化市容市貌,從而為會展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國的大連,原本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通過舉辦“大連國際服裝節”、“大連國際啤酒節”等國際性會展,促使其新建了一大批具備國際標準的基礎設施,并逐漸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會展城市。通過舉辦會展,還能夠大大促進各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交流,不斷提高會展舉辦國或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如法國巴黎因每年舉行300多個國際性會展,而享有“國際會議之都”的美譽。
第二、我國會展經濟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在世界經濟低迷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一支獨秀,每年GDP增長保持在7-8%的水平上,為我國會展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再加上我國已經加入WTO,CEPA正式實施,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不斷深入,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獲得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圓滿落幕等等,都促使著我國會展經濟的勃興。目前,我國會展經濟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會展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展覽場館158個,室內展覽總面積322萬平米,室外展覽總面積221萬平米。其中,近年來,全國新建成的展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館30余個。基本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成都等展覽中心。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會展有廣州每年春秋兩屆的廣交會、杭州的西博會、深圳的高交會、北京的科博會、寧波的服裝節、北京國際家電展覽會,以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全國 ( 消費 ) 商品交易會、全國旅游交易會等。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國內具有主辦展覽資格的公司已達 230 多家,每年舉辦的各種類型展會超過2000個, 展覽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有專家預計,我國會展業在未來幾年年均增幅將在 30% 左右。到 2005 年我國展覽業直接收入將超過 65 億元,為其他行業帶來 500 億元左右的收益;而到了2010 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時,僅旅游一項就可達 800 億。可見,會展經濟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二)會展區域聯盟出現,全國形成五大會展城市群。當前我國出現了南、北、東、東北、中西部五大“會展城市群”。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會展城市群”,以廣交會為龍頭,南接深圳、香港,東接東莞、順德、珠海、中山等會展城市,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展開,以及CEPA的實施,港澳與內地經濟往來的日益密切,珠三角會展城市空間十分廣闊、前景十分看好;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會展城市群”,隨著2008奧運會的臨近,有關奧運會的會展將不斷增多;東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會展城市群”,南京、合肥、蘇州、南通;寧波、溫州、義烏、杭州等城市均以上海為龍頭,大力發展區域會展經濟,但整合發展仍需加強,盡管上海已取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但長三角整體的會展業起步遲于珠三角,運行規則與整體氛圍不如珠三角;東北會展城市群,即指以大連、長春、哈爾濱、沈陽以及吉林等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其中,大連近年來通過舉辦國際服裝節、國際啤酒節會展業發展尤為迅速;中西部會展城市群,即指以成都、南寧、昆明等西部省會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我國西部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中西部城市的會展業近年來迅速發展,成都加州集團投資 20 億打造的天堂寨會議度假中心有東方達沃斯之稱,南寧有中國—東盟國際博覽會的的落戶,昆明的世博會更是有著多年的營銷經驗和優勢。
(三)會展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廣交會是我國外貿最大的平臺,不僅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多,而且檔次越來越高、成交額越來越大。廣交會成交額占我國一般貿易出口的1/4,對廣東來講則占1/3,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外貿第一品牌,具有一定的世界性。第97屆廣交會(一期展會)于4月20日下午閉幕。據最新統計,截至4月19日已有209個國家和地區的117794位采購商報到,比上屆同期增長21.90%,比去年春交會(第95屆)同期增長34.52%。機電產品繼續扮演主角,截至18日,機電產品成交57.07億美元,占總成交額53.8%,成交額較上屆增長11.8%。
除廣交會外,北京舉辦的世界建筑師大會、世界萬國郵聯大會等數十個國際、國內大型會議,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及將于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都促進了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發展。“11國搭臺,17億人唱戲,60億人喝彩!”的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于去年11月舉行,也是我國會展業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在為期4天的招商招展上,博覽會實現了“三超”,即境內外報名參展企業達到2506家,超過原定計劃;申報展位4423個,超出現有展位一倍多,東盟10國及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共使用展位757個,占參展位總數的42.9%;共有500多家企業參展,占參展企業總數的33.2%,超出預期目標。國內外參展商、采購商1.8萬余人,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參加了展出。整個博覽會期間接待的國內外觀眾達30多萬人次。事實證明,中國—東盟博覽會首次舉辦便顯示出眾多商機。累計貿易成交額達10.3億美元,其中出口8.26億美元,進口1.23億美元,國內貿易0.85億美元。共簽訂涉外投資項目129個,總投資49.68億美元。簽訂國內合作項目102個,總投資475億元人民幣。創下了首戰大捷的輝煌戰果,為我國會展業走向國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我國會展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化不夠,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嚴格說來,過去我國的會展都是由政府出面策劃并主辦,是政府行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會展業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由政府主辦會展是會展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不夠的表現,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由于多年來,會展業都未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產業來規劃發展,僅僅被人們當作是發展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的促進手段,因而,我國對會展業實行分類管理和分級管理的辦法,國家對會展業的宏觀管理涉及外經貿、內貿、科技、文化等多個部門,以致造成會展業管理政出多門、多頭審批、多頭管理、交叉扯皮現象嚴重。會展業缺乏統一、協調和高效的管理機構,往往直接造成了會展業的“旺丁不旺財”。
(二)展館數量多、面積小、層次低,國際化品牌少。由于我國各地區利益突出,重復辦展現象嚴重,全國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整合。使得我國展館建設不重質量,布局雜亂,會展的內容與主題也大同小異。與國際會展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雖然我國展館個數多,會展次數多,但質量差、規模小、檔次低是普遍現象,缺乏有規模、上檔次的國際性會展,使得我國會展的國際品牌更是少之又少,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影響力不強。
(三)會展公司規模小,會展法律法規不健全,會展行業缺乏自律。與眾多展館數量相比,我國會展業的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務于會展業的公司發展相對滯后。專門從事會展業的公司普遍規模不大,競爭實力不強,而且沒有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沒有形成會展行業自律,會展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已影響到中國會展業的健康發展。
(四)缺乏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現代會展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業會展人才和會展公司的精心策劃、共同努力。但目前,我國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和會展公司奇缺,會展人員素質偏低,會展策劃公司匱乏,致使我國的很多會展只注重形式、不重內容,會展經濟效益和質量大打折扣。目前在我國的會展中,大部分人既是會展組織者,又是會展管理者,還是會展實施者,專業分工與協作十分落后,很多會展組織人員還要親自安排參展人員的食、住、行、游、購、娛,大大降低了會展工作的組織效率,影響了會展效益。
第四、我國會展經濟的未來發展
(一)走市場化道路,加強宏觀調控,為會展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會展業要走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要徹底改變過去很多主展單位,靠政府部門批任務、發補貼過日子的狀況,積極吸取國外會展業的發展經驗,必須走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政府要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要由過去的直接主辦轉為加強宏觀調控,由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會展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政府應當作好中長期規劃、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等,促進會展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場規則的建立和市場監管上,切實為會展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建立健全會展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根據會展業發展現狀,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爭取用幾年的時間盡快出臺有關會展業的法律法規,用法律制度有效規范會展業,加強對非市場行為的控制與管理,為會展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全國和各地可以組建國際或地區性會展業協會,負責制定會展業的協會章程、行業規章,對會展業市場的不正當競爭、欺詐行為進行監督,以維護會展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證會展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加快會展特色建設,打造會展經濟品牌,盡快與國際會展接軌。我國的會展業一定要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會展品牌,這是會展業健康發展、盡快與國際會展業接軌的關鍵因素。如被譽為“亞洲會展之都”的香港,其每年舉辦的近百個會展,有6個是該行業亞洲最大的,其皮革展還是世界最大的,特色鮮明、品牌效益明顯。為此,我國會展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多創造一些像廣交會、科博會這樣有規模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會展業還要進行大規模的對外宣傳促銷,政府和企業應當聯合起來,通過電視、電臺、網絡、報紙等多種渠道宣傳會展目的地的特色形象,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的會展。宣傳促銷還應注重會展業與旅游業的聯合促銷,把會展目的地的宣傳和當地的自然生態風光、人文歷史景觀的宣傳緊密結合起來,以旅游促進會展,以會展帶動旅游,努力實現會展與旅游的雙贏。
(四)展開會展理論研究,不斷加強會展專業人才的培育。2003 年 9 月第一屆中國會展理論教育培訓研討會的召開,標志了中國會展業理論教育發展的開始,國內近20家大學及近10個會展研究機構和10家媒體和出版公司的參與,堪稱是中國會展理論教育界的一次“大聚會”。展開會展理論研究、培育會展專業人才,應當抓好高等院校會展學位專業教育和會展研究機構、會展職業培訓單位的會展職業教育,在教材、師資、科研成果、認證培訓和中外辦學等方面不斷突破,以為我國會展業培養高素質的會展人才,促進會展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第一、會展經濟的積極作用
會展經濟的發展是第三產業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標志,是現代城市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有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較強的經濟聯動作用。會展業不僅自身市場巨大,而且對國家、地區的服務、旅游、餐飲、通信、住宿、廣告、交通等經濟部門的發展有非常強的關聯帶動作用。據專家推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意即,舉辦會展本身的利潤可達10%,但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利潤可達90%。每年兩次的廣交會,帶動了廣州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展期間,廣州市酒店客商入住率達90%以上,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萬外商云集廣州,僅出租車的日收入就比平日激增300萬元左右。會展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單就展覽本身來說,據測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再加上會展業對其他行業的帶動,更為人們增加了就業機會,如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促使了整個云南旅游業的火爆發展,進而帶動了相關行業的40-50萬人就業。另據統計,香港每年會展業,大約可為香港提供90000個就業機會。
(二)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會展業是一種高收入、高盈利的行業。據英聯邦展覽會聯合會的調查,對參展企業而言,企業通過一般渠道找到客戶的成本為219英鎊,而通過會展尋找到客戶的成本僅為25%;對會展組織方而言,會展利潤一般超過25%,有的甚至高達50%。根據國際展覽業權威人士估算,國際展覽業的產值約占世界各國GDP總和的1%,如果加上其他相關行業從展覽中的獲益,展覽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則達到8%的水平。目前,全球每年國際性會展總開銷達2800多億美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據統計,美國一年舉辦200多個商業展覽會,經濟效益達38億美元。在我國國內,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3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120多億人民幣。
(三)促進城市改善設施,提高城市知名度。
會展業,尤其是國際會展業的發展,需要城市在交通運輸、酒店服務等各方面優先發展,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美化市容市貌,從而為會展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國的大連,原本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通過舉辦“大連國際服裝節”、“大連國際啤酒節”等國際性會展,促使其新建了一大批具備國際標準的基礎設施,并逐漸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會展城市。通過舉辦會展,還能夠大大促進各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交流,不斷提高會展舉辦國或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如法國巴黎因每年舉行300多個國際性會展,而享有“國際會議之都”的美譽。
第二、我國會展經濟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在世界經濟低迷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一支獨秀,每年GDP增長保持在7-8%的水平上,為我國會展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再加上我國已經加入WTO,CEPA正式實施,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不斷深入,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獲得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圓滿落幕等等,都促使著我國會展經濟的勃興。目前,我國會展經濟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會展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展覽場館158個,室內展覽總面積322萬平米,室外展覽總面積221萬平米。其中,近年來,全國新建成的展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館30余個。基本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成都等展覽中心。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會展有廣州每年春秋兩屆的廣交會、杭州的西博會、深圳的高交會、北京的科博會、寧波的服裝節、北京國際家電展覽會,以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全國 ( 消費 ) 商品交易會、全國旅游交易會等。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國內具有主辦展覽資格的公司已達 230 多家,每年舉辦的各種類型展會超過2000個, 展覽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有專家預計,我國會展業在未來幾年年均增幅將在 30% 左右。到 2005 年我國展覽業直接收入將超過 65 億元,為其他行業帶來 500 億元左右的收益;而到了2010 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時,僅旅游一項就可達 800 億。可見,會展經濟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二)會展區域聯盟出現,全國形成五大會展城市群。當前我國出現了南、北、東、東北、中西部五大“會展城市群”。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會展城市群”,以廣交會為龍頭,南接深圳、香港,東接東莞、順德、珠海、中山等會展城市,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展開,以及CEPA的實施,港澳與內地經濟往來的日益密切,珠三角會展城市空間十分廣闊、前景十分看好;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會展城市群”,隨著2008奧運會的臨近,有關奧運會的會展將不斷增多;東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會展城市群”,南京、合肥、蘇州、南通;寧波、溫州、義烏、杭州等城市均以上海為龍頭,大力發展區域會展經濟,但整合發展仍需加強,盡管上海已取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但長三角整體的會展業起步遲于珠三角,運行規則與整體氛圍不如珠三角;東北會展城市群,即指以大連、長春、哈爾濱、沈陽以及吉林等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其中,大連近年來通過舉辦國際服裝節、國際啤酒節會展業發展尤為迅速;中西部會展城市群,即指以成都、南寧、昆明等西部省會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我國西部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中西部城市的會展業近年來迅速發展,成都加州集團投資 20 億打造的天堂寨會議度假中心有東方達沃斯之稱,南寧有中國—東盟國際博覽會的的落戶,昆明的世博會更是有著多年的營銷經驗和優勢。
(三)會展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廣交會是我國外貿最大的平臺,不僅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多,而且檔次越來越高、成交額越來越大。廣交會成交額占我國一般貿易出口的1/4,對廣東來講則占1/3,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外貿第一品牌,具有一定的世界性。第97屆廣交會(一期展會)于4月20日下午閉幕。據最新統計,截至4月19日已有209個國家和地區的117794位采購商報到,比上屆同期增長21.90%,比去年春交會(第95屆)同期增長34.52%。機電產品繼續扮演主角,截至18日,機電產品成交57.07億美元,占總成交額53.8%,成交額較上屆增長11.8%。
除廣交會外,北京舉辦的世界建筑師大會、世界萬國郵聯大會等數十個國際、國內大型會議,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及將于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都促進了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發展。“11國搭臺,17億人唱戲,60億人喝彩!”的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于去年11月舉行,也是我國會展業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在為期4天的招商招展上,博覽會實現了“三超”,即境內外報名參展企業達到2506家,超過原定計劃;申報展位4423個,超出現有展位一倍多,東盟10國及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共使用展位757個,占參展位總數的42.9%;共有500多家企業參展,占參展企業總數的33.2%,超出預期目標。國內外參展商、采購商1.8萬余人,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參加了展出。整個博覽會期間接待的國內外觀眾達30多萬人次。事實證明,中國—東盟博覽會首次舉辦便顯示出眾多商機。累計貿易成交額達10.3億美元,其中出口8.26億美元,進口1.23億美元,國內貿易0.85億美元。共簽訂涉外投資項目129個,總投資49.68億美元。簽訂國內合作項目102個,總投資475億元人民幣。創下了首戰大捷的輝煌戰果,為我國會展業走向國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我國會展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化不夠,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嚴格說來,過去我國的會展都是由政府出面策劃并主辦,是政府行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會展業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由政府主辦會展是會展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不夠的表現,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由于多年來,會展業都未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產業來規劃發展,僅僅被人們當作是發展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的促進手段,因而,我國對會展業實行分類管理和分級管理的辦法,國家對會展業的宏觀管理涉及外經貿、內貿、科技、文化等多個部門,以致造成會展業管理政出多門、多頭審批、多頭管理、交叉扯皮現象嚴重。會展業缺乏統一、協調和高效的管理機構,往往直接造成了會展業的“旺丁不旺財”。
(二)展館數量多、面積小、層次低,國際化品牌少。由于我國各地區利益突出,重復辦展現象嚴重,全國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整合。使得我國展館建設不重質量,布局雜亂,會展的內容與主題也大同小異。與國際會展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雖然我國展館個數多,會展次數多,但質量差、規模小、檔次低是普遍現象,缺乏有規模、上檔次的國際性會展,使得我國會展的國際品牌更是少之又少,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影響力不強。
(三)會展公司規模小,會展法律法規不健全,會展行業缺乏自律。與眾多展館數量相比,我國會展業的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務于會展業的公司發展相對滯后。專門從事會展業的公司普遍規模不大,競爭實力不強,而且沒有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沒有形成會展行業自律,會展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已影響到中國會展業的健康發展。
(四)缺乏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現代會展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業會展人才和會展公司的精心策劃、共同努力。但目前,我國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和會展公司奇缺,會展人員素質偏低,會展策劃公司匱乏,致使我國的很多會展只注重形式、不重內容,會展經濟效益和質量大打折扣。目前在我國的會展中,大部分人既是會展組織者,又是會展管理者,還是會展實施者,專業分工與協作十分落后,很多會展組織人員還要親自安排參展人員的食、住、行、游、購、娛,大大降低了會展工作的組織效率,影響了會展效益。
第四、我國會展經濟的未來發展
(一)走市場化道路,加強宏觀調控,為會展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會展業要走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要徹底改變過去很多主展單位,靠政府部門批任務、發補貼過日子的狀況,積極吸取國外會展業的發展經驗,必須走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政府要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要由過去的直接主辦轉為加強宏觀調控,由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會展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政府應當作好中長期規劃、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等,促進會展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場規則的建立和市場監管上,切實為會展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建立健全會展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根據會展業發展現狀,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爭取用幾年的時間盡快出臺有關會展業的法律法規,用法律制度有效規范會展業,加強對非市場行為的控制與管理,為會展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全國和各地可以組建國際或地區性會展業協會,負責制定會展業的協會章程、行業規章,對會展業市場的不正當競爭、欺詐行為進行監督,以維護會展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證會展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加快會展特色建設,打造會展經濟品牌,盡快與國際會展接軌。我國的會展業一定要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會展品牌,這是會展業健康發展、盡快與國際會展業接軌的關鍵因素。如被譽為“亞洲會展之都”的香港,其每年舉辦的近百個會展,有6個是該行業亞洲最大的,其皮革展還是世界最大的,特色鮮明、品牌效益明顯。為此,我國會展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多創造一些像廣交會、科博會這樣有規模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會展業還要進行大規模的對外宣傳促銷,政府和企業應當聯合起來,通過電視、電臺、網絡、報紙等多種渠道宣傳會展目的地的特色形象,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的會展。宣傳促銷還應注重會展業與旅游業的聯合促銷,把會展目的地的宣傳和當地的自然生態風光、人文歷史景觀的宣傳緊密結合起來,以旅游促進會展,以會展帶動旅游,努力實現會展與旅游的雙贏。
(四)展開會展理論研究,不斷加強會展專業人才的培育。2003 年 9 月第一屆中國會展理論教育培訓研討會的召開,標志了中國會展業理論教育發展的開始,國內近20家大學及近10個會展研究機構和10家媒體和出版公司的參與,堪稱是中國會展理論教育界的一次“大聚會”。展開會展理論研究、培育會展專業人才,應當抓好高等院校會展學位專業教育和會展研究機構、會展職業培訓單位的會展職業教育,在教材、師資、科研成果、認證培訓和中外辦學等方面不斷突破,以為我國會展業培養高素質的會展人才,促進會展業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