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nvren.com.cn-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最全展會,最多服務,最深解讀,就在好展會!

行業資訊

全國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時間:2011-04-19   

好展會網

我國是世界養大國,養蜂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首位。養蜂業的穩定發展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維護生態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結合生產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概況

  (一)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蜂業經歷了快速發展、鞏固提高和穩步增長三個階段。進入新世紀后,我國蜂群數量、蜂產品產量穩定增長,養蜂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單產水平和蜂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養蜂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1.養蜂生產總體保持穩定發展。我國養蜂生產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發展較快,處于快速上升階段,1988年全國蜂群數量達到780萬群。之后進入了10多年的調整鞏固期,2000年全國蜂群數量下降到680萬群。近年來,我國養蜂生產開始穩步回升,2009年全國蜂群數量達到820萬群,蜂蜜產量上升到40萬噸,蜂王漿和蜂花粉產量均超過4000噸,蜂膠350多噸,養蜂業總產值達40多億元。

  2.標準化飼養和區域化發展進程加快。各地不斷創新蜜蜂飼養方式,更新養蜂機具,加快生產科技推廣,加強疫病防控,養蜂業標準化規模飼養發展很快。全國蜂群平均單產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傳統養蜂大省的飼養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浙江省養蜂業產值在全省畜牧業中居第三位。黑龍江、吉林等新興養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飼養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大幅增加。

  3.蜂產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數量大幅提升。近十幾年來,我國蜂產品加工逐漸擺脫傳統的作坊生產模式,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開拓能力明顯增強。蜂蜜、蜂王漿等傳統產品加工穩步發展,蜂花粉、蜂膠等新產品不斷推出,蜂產品花色品種和數量日益豐富。全國涌現出一批出口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009年,我國出口蜂產品金額超過10億元,比1999年增長80.3%。

  4.養蜂業帶動農民增收和農作物增產作用進一步增強。養蜂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回報率高的特點,按照一個家庭蜂場飼養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純收入約300元計算,每戶年收入可達3萬元,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明顯。目前蜜蜂授粉業發展正呈方興未艾之勢,北京、浙江的設施農業授粉,內蒙古的向日葵授粉,廣東、福建的荔枝、龍眼授粉等已初具規模。通過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蘋果、白蓮等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品質顯著改善。據測算,全國每年通過授粉使農作物增產產值達500億元。在養蜂業的發展進程中,各地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加強國內蜂產品市場開拓,不斷擴大消費市場;以蜂產品質量安全為保障,重點加強標準化生產管理,不斷提高質量安全水平;以產業化發展為突破,重點加強行業組織建設,不斷探索創新養殖加工環節的利益聯結機制。

  (二)存在問題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但不是養蜂強國,養蜂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標準化規模生產程度低。我國養蜂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蜂場規模小,蜜蜂良種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堊病、中蜂囊狀幼蟲病和爬蜂綜合征等疫病還比較突出,蜂群健康狀況、蜜蜂育種以及機械化生產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產的意識不強。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對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專業性授粉蜂群數量較少,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普及率不高。目前,糧食、果樹、蔬菜等農作物流蜜期噴灑的部分農藥對蜜蜂毒性較大,由于蜂農不了解農藥使用情況,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給養蜂業造成較大損失。三是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藥使用不規范,蜂產品質量和檢測檢驗標準還不完善,市場監管較為薄弱;加工企業總體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個別企業還存在追求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四是養蜂業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部分地方養蜂管理機構逐漸弱化,養蜂行業組織發展還比較滯后,技術推廣、維權服務、產銷銜接等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養蜂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此外,養蜂條件艱苦、設施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人不愿從事養蜂業,養蜂人員老齡化現象凸顯。

  (三)養蜂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應當看到,我國養蜂業從業人員眾多,蜜源植物豐富,蜜蜂授粉和蜂產品市場消費量巨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1.市場消費方面。2009年我國人均蜂產品消費量為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數農村居民基本上還沒有消費蜂產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蜂產品保健功效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均蜂產品消費量將繼續呈增長趨勢,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很大。按照2000年至2009年蜂產品消費年均增長4%推算,2015年人均蜂產品潛在消費量將達到0.35千克,屆時按照全國人口14億計算,則需要50萬噸蜂產品,蜂產品生產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30%。近年來,我國蜂產品出口數量增長緩慢,但貿易額增加較快,今后一個時期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隨著國內需求不斷增長,蜂產品生產增加部分主要銷往國內市場。

  2.蜜源植物承載量方面。目前,我國飼養的蜜蜂70%為西蜂,30%為中蜂。平原地區(農區)以飼養西蜂為主,山區(林區)則以飼養中蜂為主。到2015年,按照每群蜂生產50千克優質蜂蜜計算,生產50萬噸蜂蜜需要飼養1000萬群左右的蜜蜂。據國家統計局及國家林業局統計,2008年我國主要的農業類蜜源植物約為28.5萬平方公里,林業區經濟林種植面積約為20.2萬平方公里,理論可承載5000萬群蜜蜂,即使實際利用率按照30%計算,我國現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夠承載1000萬群以上的蜜蜂。

  3.蜜蜂授粉方面。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可以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目前我國蜜蜂授粉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還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今后將蜜蜂授粉作為商品化、專業化的產業,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務體系,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策扶持,著力改善養蜂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轉變養蜂業發展方式,優化區域布局,大力推進養蜂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和產業化,堅持發展養蜂生產和推進農作物授粉并舉,加快推動蜜蜂授粉產業發展;以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強蜂產業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科研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蜂產品生產技術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積極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增效,努力實現養蜂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協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動發展養蜂生產和促進農業增產、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強化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的功能。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制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引導資金、技術、人才投入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對行業發展的指導、管理和服務,健全相關法規與標準,營造養蜂業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堅持質量至上,推廣先進適用飼養技術,嚴格獸藥等投入品使用監督管理,落實各環節的質量負責制度,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發展目標

  ??蜂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2015年,全國養蜂數量達到1000萬群,其中西蜂650萬群,中蜂350萬群。在提高質量的前提下,穩步增加產量,力爭蜂蜜產量達到50萬噸。

  ??生產方式轉變取得顯著進展。到2015年,年飼養100群蜜蜂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和專業合作組織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養蜂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蜜蜂規范飼養標準得到廣泛推行,危害蜂群健康的蜂螨、孢子蟲病、白堊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爬蜂綜合征等得到有效控制。

  ??蜜蜂授粉增產技術得到大力推廣。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得到普及,形成一批專業化的授粉蜂場,初步實現蜜蜂授粉產業化。

  ??蜜蜂資源保護和種蜂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到2015年,國家級和部分省級蜜蜂資源基因庫、保種場、保護區得到建設完善;種蜂場供種能力顯著提高,全國優質種蜂年供應能力由目前的2萬只增加到4萬只。

  ??蜂產品質量安全大幅提高。到2015年,規模養蜂場(戶)基本建立養殖檔案和養蜂日志,獸(蜂)藥等投入品使用規范;蜂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蜂產品質量檢測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更趨完善,蜂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蜂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到2015年,60%以上的蜂農加入專業合作組織,蜂農與企業的蜂產品產銷銜接更加緊密;行業組織在技術培訓、產銷銜接、信息發布、維權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發展重點

  ??推進標準化飼養。加大蜂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投入,支持龍頭企業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推廣蜜蜂飼養標準和規范,推動機械化飼養,建立養殖檔案和養蜂日志,提高飼養效益,解決獸藥殘留超標等突出問題。推行蜜蜂強群飼養技術,切實加強疫病防控,有效降低傳染病、多發病的發病率。

  ??大力推廣普及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示范,鼓勵和發展專業化授粉蜂場,普及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養蜂總收入的比例,促進蜜蜂授粉業的產業化發展。

  ??扶持養蜂業產業化組織化發展。發展以蜂農為基礎、專業合作組織為依托、蜂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的蜂業產業化經營方式。鼓勵蜂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建立風險基金、返還利潤、參股入股等多種形式,與蜂農結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扶持養蜂合作社、蜂業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發揮其在維護蜂農利益、產銷銜接、技術培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的要求,加大對蜜蜂資源場、保護區、基因庫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配套設施。對重點蜜蜂種質資源保護予以支持,提高資源保護能力。加強種蜂場建設,提高供種能力和質量。

  ??完善質量標準、檢測、評價體系。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修訂和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加強檢測和評價技術研究,完善蜂產品檢測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產品追溯制度,推廣蜂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四、發展區域布局

  基于養蜂生產發展實際、蜂產品加工水平、蜜源植物利用現狀等,將全國養蜂業發展布局劃分為華北、東北內蒙、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區域,確定各區域的主攻方向和2015年的發展目標。

  (一)華北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東5省(市),蜜蜂飼養技術水平較高,2009年蜂群數量為70多萬群,年生產蜂蜜2.4萬噸。蜜源植物主要有荊條、洋槐、棗樹等,是我國優質蜂蜜的重要產區。該區域蜂產品消費市場大,加工能力強,擁有多家大型蜂產品加工企業;擁有國家級蜂業科研機構、蜂產品檢測機構和蜜蜂育種、保種中心。山西省是我國蜂藥研發和生產的主要基地。

  主攻方向:以發展西蜂標準化規模飼養,建立和完善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為主,兼顧華北中蜂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設優質洋槐蜜、花蜜和荊條蜜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強高效無殘留的蜂藥研發和生產。加大設施農業蜜蜂授粉技術的推廣力度。選育和推廣優質蜂種。加強對蜜蜂飼養技術、蜂產品檢測技術和蜂產品質量可追溯技術的研究推廣。

  發展目標:穩定蜂群數量,提高蜂產品質量,規模化、集約化養蜂程度顯著提高。建立一批優質洋槐蜜生產基地,建立一批蜂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設施農業蜜蜂授粉技術示范基地。蜂藥質量全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檢測機構對蜂產品質量的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東北內蒙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4省(區),2009年蜂群數量達到83萬群,年生產蜂蜜3.3萬噸。蜜源植物主要有椴樹、刺槐、胡枝子、向日葵、蕎麥、牧草等,到本區域轉地放蜂的數量較大,是我國優質椴樹蜜主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區內有國家級蜜蜂遺傳資源基因庫一個、東北黑蜂國家級保護區一個、國家級蜜蜂保種場兩個,是我國蜜蜂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要基地。

  主攻方向:保護椴樹等蜜源植物,加大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度。繼續發揮種質優勢,保護和利用黑蜂資源。加強長白山中蜂保護區、種蜂擴繁場、種蜂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建設。以飼養西蜂為主,加強優良蜂種的繁育和推廣,實現蜜蜂飼養良種化。加大設施農業蜜蜂授粉技術的推廣力度。

  發展目標:在黑龍江、吉林建立椴樹蜜生產基地,在遼寧建立荊條、洋槐蜜生產基地。蜂群數量以每年5%增長,至2015年達到110萬群,蜂蜜產量達到5萬噸。東北黑蜂等地方蜜蜂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向日葵等農作物蜜蜂授粉技術得到普及,設施農業生產基本采用蜜蜂授粉。

  (三)華東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6省(市),主要以飼養西蜂為主,向外轉地放蜂數量較大,2009年蜂群數量為190萬群,蜂蜜產量13萬噸,蜂王漿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是我國蜂王漿主要生產和出口地區。區內蜜源資源較為豐富,主要蜜源有油菜、紫云英、荔枝、龍眼、柑橘等。本區域是我國蜜蜂飼養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科研和加工力量雄厚,是我國竹木、塑料蜂具主要生產基地,蜂產品生產種類齊全。該區域種植的蜜源面積(油菜、紫云英等)隨農業種植方式的改變而萎縮,但山區蜜源資源利用還不充分。

  主攻方向:加強對本地中蜂資源保護和利用,建立皖贛山區、大別山區中蜂資源保護區。浙江加強優質王漿蜂種的選育。安徽、福建、江西三省的山區,以定地為主,小轉地為輔發展中蜂的飼養,生產特色蜂蜜。加強蜂產品的深度開發研究,加大優質蜂具生產,加快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大中蜂囊狀幼蟲病等疫病的防控技術研究力度。加大設施農業蜜蜂授粉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養蜂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加快蜂農風險救助機制建立,保護蜂農的合法權益。

  發展目標:穩定現有西蜂數量,增加中蜂的飼養量,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加大優質蜂具生產基地建設。中蜂囊狀幼蟲病、爬蜂綜合征等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一批蜂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設施農業蜜蜂授粉技術示范基地。

  (四)中南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6省。2009年蜂群總數為190多萬群,蜂蜜產量13.5萬噸。區內蜜源植物豐富,河南、湖北、湖南主要有油菜、棗樹、刺槐、柑橘、紫云英等;廣東、廣西、海南以荔枝、龍眼、山烏桕、八葉五加為主。本區域擁有年加工出口蜂蜜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是我國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蜂產品消費能力較強。

  主攻方向:廣東、廣西和海南以發展中蜂為主;湖南、河南、湖北以發展西蜂為主。建立優質油菜蜜生產基地和山桂花蜜生產基地,加強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大力支持養蜂專業合作社建設,加強對蜂農的技術培訓,促進養蜂戶向標準化規模飼養發展。加大對蜜源植物資源和中蜂資源的保護利用力度,建立中蜂保種場和保護區。發展特色蜂蜜生產,提高蜂產品質量。開展果樹蜜蜂授粉技術推廣工作。加強對中蜂囊狀幼蟲病的防控研究。

  發展目標:穩定蜂群數量,提高蜂產品質量,建立一批特色蜂產品生產基地和蜂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主產省建成一批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區內油菜、荔枝、龍眼等農作物蜜蜂授粉率達到60%以上。建立神農架國家級中蜂自然保護區。中蜂囊狀幼蟲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西南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5省(區、市),2009年蜜蜂飼養量為230多萬群,蜂蜜產量6.5萬噸。這一區域除西藏之外,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和,蜜源植物和蜜蜂品種資源豐富,四季蜜源不斷,發展中蜂、西蜂飼養都有一定的優勢和條件,是我國主要的蜜蜂繁育基地和蜂蜜生產基地之一。

  主攻方向:中蜂與西蜂發展并舉,壩區和丘陵區以發展西蜂為主,重點推廣蜜蜂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技術,建立和完善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山區和深山區以發展中蜂飼養為主,利用山區蜜源優勢,大力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著力提高蜂群單產水平,增加養殖效益。加大西藏地區蜜蜂飼養技術推廣力度,擴大飼養規模,增加蜂產品產量。利用蜜源優勢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蜂產品。加強對本地中蜂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及中蜂囊狀幼蟲病的防控研究。

  發展目標:到2015年,蜜蜂飼養量達到300萬群(其中中蜂150萬群),年生產蜂蜜8萬噸。建立完善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中蜂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蜜蜂養殖效益和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逐步建設成為我國的蜜蜂越冬春繁基地、養蜂生產基地、特色蜂蜜生產基地、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

  (六)西北地區

  基本情況:本區域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5省(區),2009年飼養蜜蜂50萬群,生產蜂蜜1.4萬噸。本區域夏秋蜜源植物種植面積大,特色蜜源植物與草地植物等蜜源資源豐富。本區域蜜源植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蜂群單產水平低。青海、甘肅是夏秋季轉地放蜂比較集中的區域,青海生產的蜂王漿品質優良。

  主攻方向:新疆保護和發展黑蜂,加快推進規模飼養,產品以生產優質特色蜜為主。青海建設優質蜂王漿、蜂花粉生產基地。陜西、甘肅、寧夏在發展西蜂飼養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在山區發展中蜂,建立中蜂資源保護區,擴大飼養規模,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提高養蜂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加大中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在扶持本地養蜂發展的同時,積極做好對外來轉地蜂群的接待和安置工作。

  發展目標:到2015年,蜂群飼養量達到80萬群,年生產蜂蜜2.5萬噸。養蜂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大幅提高,轉地放蜂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建成我國優質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生產基地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農作物蜜蜂授粉技術得到逐步推廣。

  五、重點項目

  (一)蜂產品基地建設

  ??蜂產品示范基地建設。重點依托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培育一批標準化蜂蜜生產示范基地和蜂王漿生產示范基地。

  ??支持蜂農專業合作社發展。在全國發展一批示范蜂農合作社和養蜂協會,聯合分散養殖戶形成大規模養蜂團體,使其在維護蜂農利益、協商蜂產品收購價格、為蜂農提供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

  ??科技推廣和蜂農技術培訓。鼓勵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和科研單位加大養蜂生產技術推廣力度,重點加強對生產基地、蜂農合作社、大型養蜂場生產人員的培訓。加強蜂農職業技能培訓。注重山區、貧困地區、老少邊遠地區的養蜂知識普及。五年內,全國培訓蜂農10萬人次以上。

  ??扶持養蜂生產。結合養蜂業發展的實際,探索對蜂農、蜂業合作社的蜜蜂飼養以及養蜂機具購置等給予補貼。

  (二)蜜蜂授粉增產技術體系建設

  ??建設蜜蜂授粉示范基地。重點依托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在全國建立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探索政府蜜蜂授粉補貼政策,加快普及綠色植保技術,加強宣傳與普及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帶動蜜蜂授粉產業的發展。

  ??建立蜜蜂授粉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建立蜜蜂授粉技術研究推廣中心,支持有關單位開展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機理及技術的研究推廣。

  (三)蜜蜂資源保護與種蜂良種繁育

  ??蜜蜂種質資源保護。建設中蜂等資源場15個,保護區8個,完善“國家蜜蜂遺傳資源保護中心”,完善資源基因庫2個,并建立相應的遺傳資源動態監測系統。

  ??蜜蜂新品種培育。建設蜜蜂育種中心,培育5個蜜蜂新品種(系)。

  ??蜜蜂遺傳改良和良種繁育。在養蜂大省和種源基礎較好的省份改擴建種蜂場10個。

  ??種蜂質量監測。新建蜜蜂種質鑒定中心,建設蜜蜂良種數據庫,收集、分析、發布全國優良蜂種信息。

  (四)蜂病防控

  ??蜂藥研制。研制推廣一批高效無殘留的殺螨、抗菌蜂藥。

  ??加強疫病防控。研究推廣蜂病防控技術和實驗室及現場快速診斷技術,提高蜜蜂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強化蜂場日常衛生防疫管理和蜂群保健,加強蜂螨、白堊病、蜜蜂孢子蟲病、中蜂囊狀幼蟲病和爬蜂綜合征等危害嚴重的疫病的防控。

  ??加強蜂藥使用管理。加強蜂藥等投入品使用指導與管理,規范使用時期和劑量,嚴格執行休藥期。

  (五)蜂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

  ??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繼續加強農業部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建設,將各地蜂產品質量檢測功能納入各地綜合質檢體系,完善質量檢測體系運行機制,提高檢測能力。鼓勵加工企業和合作組織加強蜂產品質量檢測能力建設。

  ??檢測和評價技術研究。開展蜂產品真實性檢測和評價技術研究、蜂蜜類別區分技術研究、污染物檢測和評價技術研究、快速檢測技術研究。

  ??蜂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與風險評估。加大蜂產品質量檢測投入,加強蜂藥等投入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驗,實施例行檢測、應急檢測和風險評估,及時掌握我國蜂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研究適合我國蜂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評估方法,實施危機預警報告制度。

  ??完善蜂產品標準體系。及時修訂完善蜜蜂飼養、蜂病防治、蜂產品生產、蜂產品檢測、授粉利用等標準,建立健全蜂業標準體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對養蜂業發展的支持與保護。

  制定完善相關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蜂藥生產、銷售、使用等管理,建立和健全規模蜂場備案與養殖檔案制度,規范蜜蜂檢疫行為。探索建立養蜂主產區成熟蜜生產補貼和政策性保險政策,提高養殖積極性,降低養殖風險。推動出臺蜜源植物保護利用政策,探索有償授粉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項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種植。

  (二)保護蜂農合法權益。

  逐步推行蜂產品優質優價,完善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轉地放蜂集中地區,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解決治安、收費、蜂產品銷售、蜜蜂農藥中毒、人蜂安全等問題,保護蜂農的人身權益和經濟利益。鼓勵和支持農戶在糧食、果樹、蔬菜等農作物流蜜期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噴灑對蜜蜂低毒的農藥。加快推行農藥噴灑事先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種植農戶和蜂農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和機制。積極支持建立養蜂業風險救助金制度,不斷增強蜂農抵御風險災害能力。

  (三)加快科技研發與應用步伐。

  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快養蜂和蜜蜂授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普及。加大對新型養蜂機具、新蜂藥、新技術、新產品等研發的支持,加強養蜂生產者與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校的聯結,切實搞好蜂農科技培訓,通過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培訓蜂農,提高養蜂管理技術水平。

  (四)積極開拓蜂產品消費市場。

  普及蜂產品知識,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消費咨詢,對違規企業及時曝光,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適應市場需求,豐富蜂產品花色品種,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積極培育蜂產品知名品牌,利用已有優勢鞏固和擴大蜂產品出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五)強化對養蜂業發展的指導和管理。

  加強行業監管,充實養蜂管理人員隊伍,養蜂重點區域主管部門要安排專職蜂業管理人員,其他地區要有兼管人員,及時處理養蜂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加強行業協會、組織建設,要根據本地市場和資源優勢,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對養蜂業發展的指導作用。加強養蜂生產的信息平臺建設,密切關注養蜂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推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

  七、環境影響評價

  養蜂業是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蜜蜂授粉維持和促進了生物多樣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評估對生態環境沒有不利的影響。

  (一)養蜂業發展與生態農業目標一致。

  養蜂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只利用農田的邊緣地帶、林下、道路兩旁等閑散區域擺放蜂箱,開展養蜂生產。蜜蜂消耗的能量和物質主要來自生態系統內可再生的植物花蜜和花粉,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過程中為植物傳授花粉,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規劃》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的發揮養蜂業的生態環境作用,《規劃》充分考慮了蜜源植物承載能力,根據不同區域蜜源植物物種類型和數量,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確定適當的增長速度,強化飼養技術培訓,規范蜂藥的使用管理,兼顧了養蜂業發展與生態保護。

  (三)養蜂業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

  蜜蜂在采集花蜜花粉的過程中,具有采集專一性,蜂群在特定時段內只偏向于采集同種花的花蜜花粉,提高特定生態系統內生物的成活率和繁殖率,維護物種多樣性。


(好展會網  )
免責申明:
1.部分圖文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
2.信息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不對信息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做任何保證。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及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刪除,聯系方式qq:211973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