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真絲綢產業未來發展多破折
昔日,絲綢之路讓中國備受矚目,今日,有著纖維皇后之稱的真絲綢產業不斷萎縮,業內人士擔心,絲綢這張“中國名片”可能已經淪陷到需要被作為文化遺產來保護的尷尬處境……化纖逼“宮”,誰為“纖維皇后”保駕護航?
化纖“逼宮”
“日出萬綢,衣被天下”難掩綢都吳江盛澤昔日之繁華。而如今在昔日有“綢都”美稱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真正生產真絲制品的企業不足15家,化纖企業高達2300余家,興旺數百年的盛澤繭絲綢產業幾近消亡,化纖取而代之。
據吳江絲綢協會2011年上半年調查資料顯示,自1994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受真絲綢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國內外市場有所萎縮、以“東桑西移”為代表的地區紡織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滌綸纖維為代表的各種新型化纖得到開發和快速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吳江真絲綢織造業受到很大的沖擊,產量直線下降。桑蠶絲交織品和純桑蠶絲織品分別從2008年的2139萬米和1765萬米,下降到2011年上半年的716萬米和566萬米。
特別是2010年下半年以來,由于繭絲原料價格處于高價位、工費成本上升、銷售不暢等原因,一些資金實力不足的真絲綢織造企業被迫停機停產,關門歇業;有些企業竭力支撐,但也困難重重;更多的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轉型”投身化纖織造。
企業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其主要經營目標,當原料成本、工費成本高漲,已無法再獲利的時候,調整經營思路和產品方向,則是必然的選擇。
業內有人給絲綢企業主算了一筆賬:投資100萬元資金用來買白廠絲,只能買2.5噸以每噸40萬元計,而用來買化纖原料,則可以買58.8噸以每噸1.7萬元計,如果用來買噴水織機,則可以購買26臺以每臺3.8萬元計。
此外,用作化纖織造的噴水織機與用來織造真絲綢的有梭織機的投資回報率也相差甚遠。噴水織機織化纖綢,臺機利潤可達3—4萬元/年;而有梭織機織真絲綢,臺機利潤還不到1萬元/年。
價值規律主導資源配置。在效益面前,真絲綢織造不敵化纖織造所具備的投資低、原料價格不高、生產周期短、工藝流程短、工人技術操作要求低等強勢,逐漸被摒棄。
品牌應戰
在繭絲綢產業轉型升級熱浪中,有倒下的,有棄業轉向、棄械投降(被兼并)的,也有信念篤定的守望者,他們堅守陣營,樂觀看好絲綢產業的長足發展,積極更新設備、調優品種、提升品質、爭創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網點布局,曲線復興絲綢文化。
金富春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費建明曾感慨:“同樣是絲綢,中國的方式加工和意大利工程師加工后感覺完全不同,國外憑借先進的加工研發能力,已經遠遠把我們甩在身后。”
曾讓中國引以為豪的絲綢光環逐漸褪色,因為設計研發落后,跟不上潮流,中國絲綢只能游離在低端市場徘徊,干最累的活掙最少的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如何把不掙錢的行業做成掙錢的?”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說,除了思考絲綢的技術革新外,怎樣把品牌推向市場,一直是他苦苦探索的。“企業要有突破,必須告別低端絲綢、貼牌絲綢、過剩絲綢。所以我們正在把絲綢產品變成一種增值服務,客戶購買高端床品,我們還將提供免費的清洗服務。”凌蘭芳此前這樣表示。
走高端化、提高產品附加值是絲綢之路集團等公司探索發展之路,這一點也得到了業界同盟的共識。
吳江市絲綢行業協會副會長、鼎盛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表示,真絲制品就是天然的奢侈品,必須走高端路線,售價高達三四千元的愛馬仕絲綢圍巾,照樣有市場,盡管國際經濟形勢不景氣,但這根本不會影響有錢人的消費需求。
他認為,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貼身衣物、床上用品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會更加注重環保、健康,而真絲號稱人的“第二皮膚”,是化纖制品無法匹敵的。因此,真絲制品如果定位準確、開發得力、拓展銷售,一定有很大的市場。
站在行業新一輪洗牌浪潮中,鼎盛絲綢決定依托10年積累打造的面料優勢一躍跳進絲綢終端產業。
目前已實現面料、家紡、服飾、禮品等全系列絲綢產品的生產和研發。其自主研發的桑蠶絲防輻射面料已正式列入國家紡織科技項目。同時,鼎盛還與洛杉磯一家代理商合作獲得流行設計信息并拓展外銷渠道,繼而打出“羅瑪世家”和“上久楷”兩個自主品牌。
今年以來,鼎盛絲綢四個直營連鎖店陸續開張:蘇州博物館門店、蘇州吉由巷門店、盛澤東方路門店以及吳江松陵鱸鄉南路門店。
談及品牌的重要性,吳建華感觸頗深,去年在法國的TEXTWORLD展會和另一場同期舉行的PV面料展上看到了自己的面料產品,韓國客商以每米60元人民幣從他手上購得后,掛牌轉手卻賣出了60歐元,“這就是品牌和非品牌的區別”。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把濃厚的絲綢文化植入絲綢品牌,創新設計,讓品牌與文化輝映,讓設計與流行接軌,或將助力纖維皇后突圍困境。
(好展會網 更多服裝配飾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