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會展經濟——上市公司投資會展業受挫
【好展會網 貿易投資專題】
<p>中國會展業首起企業化實驗受挫 漢商深陷二級城市之困<br /><br /> 漢商經營會展業的不愉快經歷在內陸城市并非獨一無二。 <br /><br /> 一家雄心勃勃投資8.5億進軍會展業的內陸商業上市公司,在連續兩年的沉重利息支出及成本折舊之后,陷入了窘境。 <br /><br /> 武漢市漢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774,SH,下稱漢商)2003年半年報顯示,集團經營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下稱武展)1月~6月實現收入630.33萬元,虧損1,370.69萬元。 <br /><br /> 一年多以來,漢商一直在為這家勉強維持的會展中心尋找新的管理者,但樂于接手這“燙手山芋”的顯然不多。在與新加坡筆克公司談判破裂之后,9月8日,漢商常務副總經理兼董秘張晴不得不承認與新加坡國際展覽公司合作一事再次受挫。除此之外,漢商還準備將這一國際會展中心辦成一個商店街加汽車超市,以增加收入。 <br /><br /> 而漢商經營會展業的不愉快經歷在內陸城市并非獨一無二。 <br />
<br /><br /> 企業化運作之困 <br />
<br /><br /> 武展1995年由外商投資興建,1997年因資金不足停工,1999年10月外方撤資。為了把這個半拉子工程繼續下去,當年11月,武漢市政府首開國內會展業先河,決定采用企業化方式運作武展。 <br /><br /> 此時,一直尋求在主業外擴張的漢商決定進入。2000年1月,由漢商集團牽頭,聯合清華同方、凌云集團等6家企業,發起成立了“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武展的建設主體單位。公司共募集股本金2.26億元,其中漢商集團投入資金1.2億元,持有53.1%的股份,占絕對控股地位。 <br /><br /> 武展地處武漢市中山大道繁華鬧市區,擁有全市惟一一家大型的展覽館,所以從復建之日起,它就被市政府鎖定為形象工程。武展原預計總投資6.57億元,到2001年9月工程竣工之時,實際投資已達到8.5億。據知情人士透露,盡管后來追加的近2億投資市政府承諾負擔,但由于資金緊張,這筆資金只到位了3000萬元。致使武展一開業,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每年僅利息支出一項就高達1600萬元。 <br /><br /> 2001年,武展開業三個月共實現營業收入1669萬元,主營業務利潤率高達80%。但漢商集團年報同時顯示,武展由于巨大的債務利息支出,連同成本折舊,會展業宣告虧損。 <br /><br /> 2002年,武展全年共舉辦展會203個,營業收入2200萬元,但仍擺脫不了虧損的陰霾。當年漢商年報顯示:“武展全年折舊增加596萬元,無形資產攤銷增加45萬元,財務費用增加673萬元。” <br /><br /> 這與漢商集團當初控股武展時所預測的“實現15%的年收益率,5至6年收回投資”的目標相去甚遠;而與政府預期的“3年之后會展業營業收入將達7000萬~8000萬”的目標,則更為遙遠。 <br /><br /> 在今年上半年召開的2002年度股東大會上,漢商董事長張憲華表示,公司今年將采取多項措施啟動武展,爭取盡快改變其“資產巨大但只帶來很少收益的不利局面”。張稱,今年將重點抓好三項措施:一是抓好會展主業,必要時引進國際專業化會展公司經營,保持武漢展覽市場80%以上的份額;二是著力打造會展中心時尚商店街,延伸商業主業;三是利用會展中心部分區域,引進有實力的汽車銷售商,開辦汽車展示中心,建成專業化的汽車展銷市場,力爭成為武漢市三大汽車銷售中心之一。 <br /><br /> 武展總經理熊秋平稱,武展的規劃是通過3年~5年的培育,打造會展產業鏈,形成廣告經營、廣場經營、車場等多種盈利模式。再利用資本運作,力爭通過7年~8年的時間,收回投資。 <br /><br /> 但武展與新加坡筆克公司、新加坡國際展覽公司的合作談判先后告吹,主要原因是外商無法承諾漢商所要求的營業額。 <br /><br /> 作為上市公司,漢商為了確保盈利,2002年11月,曾將投資1442.61萬元的千步灘度假村工程,以26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唐山海港興嘉物貿有限公司。而在遲遲不能帶來實際回報的情況下,武展也可能成為漢商的地產交易項目。 <br /><br /> 一高層告訴記者,武展有14萬平米的房子,又處在城市繁華中心地段,還有幾萬米的廣場,很多投資商都看好武展,有購買意向,漢商甚至想出手持有武展53.1%的股份。這位高層表示,如果把這些股份出手,可以賣2億多元的價錢,一下子可把近2年的虧損補回來,也可保證股東近期利益。 <br />
<br /><br /> 二級城市之困 <br />
<br /><br /> 漢商經營會展業的不愉快經歷在內陸二級城市顯然可以找到不少知音。 <br /><br /> 資深會展專家、《中國會展》主編朱立文認為,武展開業只有2年,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展館若要打出品牌,至少需要7-8年的培育期。再加上武漢地處內陸,經濟相對落后,在辦國際展會上的市場化環境先天不足,只能作為區域展覽中心。而國際展則為會展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國際展會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br />
<br /><br /> 僅僅依靠國內會展,業務是吃不飽的。 <br />
<br /><br /> 對朱的觀點最好佐證是:2002年,武展共辦展56個,占全市展覽市場份額的56%,但場館的使用率仍不足40%。 <br /><br /> 而據業內人士介紹,杭州、合肥等更多城市由企業運作的會展中心,經營亦是步履維艱。 <br /><br /> 朱立文認為,企業投資展館,與進軍會展業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br /><br /> 由于展館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投入十分巨大,一般都在數億元甚至十幾億元。會展業之所以稱做朝陽產業,是因為它對其他行業的有1:9的拉動力,所以在會展經濟較發達的一些國家,其展館建設的投資主力一般是政府,在展館建設完成后,通過招標由企業來經營展覽相關業務。 <br /><br /> 朱直言,企業投入展館后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展覽業本身,而僅用展覽來實現對展館高額投資的回收是很難辦到的。 <br /><br /> 對此,朱立文認為:“不知企業的盈利點何在?2001年,紅塔集團退出昆明世博園經營的前車之簽,或許應對熱衷投資會展業的企業有所啟發。” <br />
<br /><br /> 中國會展投資熱 <br />
<br /><br /> 如投資14億元的成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集展覽、會議、酒店、餐飲、娛樂、休閑、購物于一體,由美國加州集團與成都市政府合資興建,外方控股。 <br /><br /> 2002年的綜合收入是2億元,而展覽收入僅為3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5%,85%的收入均為展覽所帶動的收入。 <br /><br /> 2002年10月,由寧波市政府投資7個億的國際會展中心落成,將其經營權交給當地一家物業公司與上海兩家展覽公司聯合成立的公司托管。新公司主營業務是租賃與管理展覽場地,并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組織承辦國內國際會議和展覽,政府只對其下達經營目標計劃。在實施經營中,政府又給予減免稅費和銀行利息等扶持政策。據悉,寧波運作近1年,經營狀況良好,被稱為“國內企業運作會展的標本”。 <br />
<br /><br /> 然而企業資本還是蜂擁進入會展業。 <br />
<br /><br /> 9月3日,廈門建發(600153,SH)增發總額不超過9000萬股A股,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收購廈門國際會展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95%的股權。 <br /><br /> 此前的7月底,南京南泰集團投資6.51億元,收購了當地的國際展覽中心。南京國展中心總經理田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公司將大力開拓展會收入,爭取3年~4年內實現上市目標.<br />
<br /><br /> </p>
(好展會網 貿易投資專題 )
(好展會網 貿易投資專題 )
免責申明:1.部分圖文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
2.信息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不對信息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做任何保證。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及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刪除,聯系方式qq:2119739037。